
我国出口贸易遭遇反倾销现状如何?
标签:反倾销现状,反倾销策略,反倾销规避
对中国反倾销案件比重高且呈逆势上升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全球贸易大环境复杂多变,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此消彼长。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的数据显示,1990-2017年,中国共遭受共发生1831起贸易救济案件,其中包含1315起反倾销案件,占比达到了71.82%;其中130起反补贴措施,占比为7.10%,298起保障措施,占比仅为16.28%,88起特别保障措施,占比为4.81%。仅2017年一年的时间,我国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就遭受到了来自世界上多个国家或地区发起的贸易保护调查案件数量,其中包括56起反倾销案件调查、13起反补贴案件调查以及8起保障措施案件调查,随着经济市场一体化发展、多边贸易体系不断完善以及贸易谈判和互利互信机制的正式建立,全球贸易摩擦的数量在总体上呈现出波动下降趋势,但针对中国反倾销贸易壁垒案件数量却呈现上升的趋势
面对国内外的重大形势变化,促进对外贸易的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定和部署,同时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下,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的解决措施,鉴于此,结合本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考虑到现阶段我国制造业及各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建立合理适当的谈判机制,积极应对贸易摩擦问题
要积极应对贸易摩擦问题,通过建立合理适当的谈判机制,采用双边和多边谈判以及国家战略高层谈话的方式,寻求贸易合作的平衡点,达到缓解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同时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快速发展,加强同沿线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合作交流,促进出口贸易目的国地理分布的更加分散,最终达到提升出口市场多元化水平的目的。
(二)发挥贸易的竞争优势,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
在我国出口频繁遭受贸易壁垒的前提下,缓解出口困境,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有必要考虑各类产业的经济发展方向和特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出口贸易市场和产品层面的结构,积极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不断开拓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市场额格局,以应对出口贸易中贸易摩擦案件数量愈加增多的现象。同时,要注重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国内市场在消费中的重要地位,要积极学习、研发和创新先进技术,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推动外贸企业和行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的发展。
(三)合理有序的引导和选择外商直接投资
诚然,外商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有助于提高整个行业的生产水平和增加行业内新产品的出现,从而实现海外市场利润的最大化,但也要警惕当地市场中对我国制造业制定的一些不公平规章制度,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规避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从通过前文的实证分析亦可知,外商直接投资并非对所有行业都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时,我国政府可以利用政策扶持等手段将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转移至高附加值新兴科技产业,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以便在反倾销救济案件频发的时候,可以实现有效规避,促进相关行业出口市场多元化的发展。
(四)增强劳动者技能水平,提高制造业内部研发支出
政府及社会要增加对教育行业的投资,提高公民和劳动者整体的受教育水平。同时要完善相关教育机制,通过宣传教育转变人才培养的观念,形成尊重人才的社会价值观。政府还应加强对职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职工的劳动素质,使职工有更多渠道获得劳动技能和知识,要建立人才奖励机制,增强职工的自觉性,进一步降低企业劳动成本,从根本上缓解贸易摩擦尤其是反倾销案件的频繁发生,以促进出口多元化稳定发展。
同时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引进符合当地实际发展的优秀人才并使其充分发挥技能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争取做到为“我”所用。通过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以及与贸易合作伙伴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增加新产品以及新市场,提升在反倾销等贸易壁垒案件发生时的应对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制造业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深度发展。
(五)提高物质资本投资,审慎扩大行业规模
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制造业行业整体尤其是中低技术行业的物质资本投资,从而提升整体的物质资本密集度,最终有效提升行业的竞争力,推动新产品研发和新市场的开拓,在面对频发的反倾销贸易救济案件时亦能够促进制造业出口市场多元化的发展。另外,尽管我国出口面临的贸易环境十分复杂,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案件数量转增多,同时我国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经济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本文的回归结果来看,行业规模对于现阶段下制造业出口市场多元化的发展并没有起到促进的作用,因此,各地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要增强审慎意识,不要对任何打着有益于本地经济发展的企业统统来者不拒,秉持科学理性的态度,要结合本地发展的实际和优势所在,找到合适的定位,才能不断提高本地经济的多元化和对外贸易的多元化发展,并且可以避免因盲目扩大行业规模而导致行业竞争力下降。